新金融名人堂|对话向上CEO:新金融惊涛骇浪 做耐住寂寞的稳健派
“谨慎、不服输、敢闯。”身处中国波澜诡谲的新金融浪潮之中,向上金服CEO袁成龙给自己身上贴了这三个标签。
作为行业的见证者,向上金服诞生于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年,其发展轨迹和整个行业一脉相承,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人数超过700万,累计成交金额497亿元。不过,2018年,新金融行业经历了挫折与挑战、成长与阵痛,在监管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行业进入寒冬。
风波之下,作为“耐得住寂寞的稳健派”,袁成龙和他的向上金服如何应对?
事实上,新金融发端自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所以由于出身的原因,新金融天然就具备了互联网的一些特性,快速、高效、用户范围广,但另一方面,新金融的核心依然是金融,必须要遵守金融的规律,其核心是稳健、严谨。
对于新金融企业来说能不能把握两者的平衡至关重要,对互联网出身的平台们来说,做好快不难,关键是做好慢,在崇尚先发优势的氛围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放慢脚步更加难得。
慢,是一种稳健经营的态度,一种对风险底线的敬畏。对于向上金服来说,稳健是摆在第一位的,正如袁成龙所言“科技可以无边界,但金融必须有底线”。
但是,当前网贷行业已从单纯比拼规模发展到风控、资产、服务等综合实力的考验,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的稳健派将会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当风波袭来,把控节奏、稳健发展的平台会脱颖而出,成为少数的幸存者。
“对于跟钱相关的、跟金融相关的业务,就是要慢工出细活儿。”袁成龙曾表示,金融业务离金钱最近,但诱惑也最大,不急功冒进,不盲目追求业务扩张,是向上五年来做决策依据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离风险远一点。
他认为金融本身就是一场马拉松,重点不在于前期的快速冲刺,而在于你能不能一直保持体力跑完全程。
“初心是为了为中国的普惠金融体系贡献自己一点点力量,坚守是这五年时间里,我们一直是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能够真正地做好自己,贡献每一份力量来维护客户的利益和价值。”袁成龙对一视财经表示。
“否极泰来,静待黎明,”袁成龙对这个行业仍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初心!
以下是一视财经对话向上金服袁成龙概要:
一、新金融惊涛骇浪五年,如今最难
一视财经: 2013年被称为是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到现在差不多是五年多的时间。五年前的今天和现在的今天相比,又有怎样的变化?
袁成龙: 2013年大家称之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这一年是很多投资人、出借人在网络上的理财、投资的习惯开始萌芽,大家普遍意义上认可的一件事情就是蚂蚁金服的余额宝第一次大规模地将网上理财的方式推广到非常大的用户群体当中去,之后的五年,大家在通过网络上做理财,做投资的习惯才真正得以广泛传播开来,在这个阶段里,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其中一个分支,也发生了非常大规模的成长。2013年整个网贷的余额在全国范围内也就不足千亿,而实际上我们有统计,到今年年初,整个网贷余额已经突破一万亿,五年时间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向上金服成立于2013年的一家网贷机构,发展的轨迹和中国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轨迹是一脉相承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累计为数百万的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供了服务。
一视财经:对于向上金服来讲,这五年走过了什么样的一条道路?
袁成龙:2013年向上金服刚刚成立,当时要去把我们的服务推广到客户群体中去,其实是非常地艰难。我们整个业务包括很多东西的传播或者说去阐述,需要非常大的教育成本。我记得从2014年开始,整个行业包括我们有非常大的增长,客户对于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来做投资和理财,已经变成一个非常直接或者说非常顺其自然的事情;反而通过线下的渠道、网点、媒介变得非常不方便,所以应该说这五年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人的投资理财、出借等等方方面面的习惯。
一视财经:如果让您回忆向上金服在这五年发展中一些关键性的节点,您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样的事情?
袁成龙:这五年的时间,我们在随着行业的大势,也经历了很多的风雨和大浪。2013年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2014年我们迎来很好的发展,2015年发展速度依然很迅猛,但是在2015年年底的时候,网贷行业出现比较大的事件,即当时E租宝的事件加速了整个行业监管的来临,从2016年、2017年两年的时间都是在不停地出台一些监管的办法,包括整个行业各大平台都在积极地进行合规的动作,比如说通过上线银行存管,通过重新拟定业务流程,做好投资人、出借人的教育和保护工作等等。第三个比较大的阶段就是2018年从5、6、7、8月份开始行业整个暴雷潮,应该说这段时间是整个网贷行业在中国开端以来最艰难的时刻,这个时刻是伴随着早期监管部门所制定的在2018年6月份之前需要合规备案落地,实质上这个动作落空之后,所带来的一阵大的动荡,这个大的动荡使行业的洗牌变得非常剧烈,到现在为止,整个行业的情绪和热度指数依然还远不及半年以前。当然,我们普遍认为这是过去五年很长一段时间快速增长之后,整个行业回归成熟和理性需要的必经的阶段,也是监管最终敲定来临之前一个必经的阶段。
一视财经:对于向上金服来说,眼下也是这五年最关键或者说最困难或者是怎么样的时期?当初您准备做向上金服之时是怎么考虑的?您不怕这个事有很大的风险?
袁成龙:我想不仅对于向上金服,对于整个全行业而言,现在的阶段应该都是过去五年里面最难的阶段,也是说现在这个阶段是行业最艰难的阶段。
当时进入这个行业创办向上金服的初衷是因为我们发现中国的金融服务还是局限在了少部分资质比较好的大客户手上,无论是投资理财的需求,还是借款的需求,还有非常大的小的客户群体没有得到满足。而中国这些年的金融发展的现状又是因为非常严格的牌照制,事先审批,事前需要拿到牌照,才能经营这样的业务,而且这个牌照的获取非常艰难,门槛非常高,所以当时我们会觉得P2P网络借贷这样一种形式,可能对于在国内从事金融服务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所以我们才去在这个领域开始这个事情。
而在过去五年时间里,无论是业务的流程还包括业务的实质,我们对自己都限制得很严格,因为本身就是在一个不确定的行业里,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道德风险是绝对不能够去逾越的,这也是向上金服整个团队在过去五年里内部一直坚守的底线。不管怎么说,因为整个行业处于发展的早期,存在诸多的问题,大家也是互相影响,这次整个行业从三季度开始暴雷到现在,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你做得怎么样不重要,别人发生了危险,只要你们被认定为同一个行业,就会影响到你。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里,没有不受到影响的平台,无非是受到影响的大与小,程度如何。在这个行业里现在这个阶段就是大家非常艰难的阶段,业务发展整个规模和过去相比下滑比较厉害,监管非常地严厉。
二、阵痛期或持续至2019年上半年
一视财经:我们现在是处于全行业的阵痛期,监管部门为了应对行业危机,也接连出台了相关的很多政策去引导行业合规的发展,您觉得它对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平台和行业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分别会是什么样?向上金服为了应对监管,做了哪些努力和调整?
袁成龙:在合规最后,落地之前,短期肯定是阵痛的。短期对平台来说非常艰难的,第一点,对平台发展给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比如余额不能增长,出借人数不能增长,机构数量不能增长等等双降或者三降的措施,平台在这样的时期去把握这个艰难的阶段要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如何压缩企业的经营成本,如何能够去提高效率,以及这段时间因为没有太多的市场投放或宣传,会让整个行业的客户群体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之内,因为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没有发展,它就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企业也是如此。所以短期而言,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确实是比较艰难。
但长线来说,我认为是有必要,因为从监管或者从第三方角度来说,这个行业在过去几年所蕴含的风险的确需要先释放掉,就像一辆高速奔跑的汽车,我们想要把它停下来,想要维修它,必须先先踩踩刹车,不能再一直奔跑下去,只有说我先踩刹车,慢下来,该抛掉的负担抛掉,该维修的零件维修好,修整好了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继续奔跑起来,这个时候奔跑的速度以及奔跑行驶的距离比以前要更远更快,更有效率,而且更加地稳健和安全,我是这样去理解现阶段的现状。
一视财经:您觉得短期的阵痛大概会持续多久?
袁成龙:整体来说,因为2018年整个后半年的风险出清速度是很快的。按照我们现在所得到的监管部门的监管计划,应该是在2019年上半年的时候,即哪些平台完全不符合规范,哪些可以继续经营下去的这样的信息,应该会有一个定论。就现在来说,虽然说监管的规矩还没有完全敲下来,实际上在这半年里面,基于市场竞争,基于优胜劣汰的法则,其实已经有大量的平台被淘汰掉了。
一视财经:我觉得在这波浪潮中,活下来的平台可以说都是经得起检验的。对于向上金服而言,在这个特殊的期间,您是怎么做好各种风险防控,怎么平稳渡过这个时期,您有什么样的经验?
袁成龙:风险并不发生在眼前,而是发生在以前,真正过去几年的经营过程蕴含的里面的就是风险,在业务的设计和在发展过程中,就要客观评估我们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客观而言,最终拼的是整个公司,整个团队、高管的管理团队在面临困难时候的能力。说困难,大家都会困难,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需要去解决的问题都会有的,那你的管理团队对于整个网贷业务的理解到底深不深刻,如何去评估风险,如何就风险的分级,风险一二三四五如何去权衡,优先要解决哪类问题,这是考验一家公司应对危机能力的体现。
就向上金服而言,在过去几年,内部一直在强调发展的速度与发展的结构性要相均衡,何为发展的结构性呢?我们一直关注几个比例,第一是新客户和老客户占比的比例,老客户和新客户保持合理均衡的比例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稳健发展很重要的指标。第二是出借人和借款人均衡的比例,在过去两年里面,一直在监控这个指标。实际上在这两个指标上,在过去还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如果做得更好一些,今天在这个大的行业雷潮里,我们面临的冲击和挑战不会有现在这么大;在这半年里面,我们面临行业重新做了很多工作,有一些有效果,但有一些很难奏效,这些举措能否产生效果,早就蕴含在过去几年的经营实践里,所以说我们一直按照合规的方式,一直在保守自己的初心和道德底线,能够让我们一直保持在行业相对前列。
三、“羊群效应”式恐慌无必要
一视财经:今年以来出现了很多用户信心不足,借款人恶意逾期的现象,目前在您看来,行业流动性有些好转吗?
袁成龙:行业流动性现在有分成,整体来说,全行业流动性没有在变得更坏,但是依然要消化掉过去几个月的存量。因为真正流动性的情况发生在2018年8月份和9月份,10月份,这三个月积攒了大量想要离场的客户,那段时间又没有新的客户能够入场,就像一个出口,大量的人要涌出去排着队,而入口处又没有人入场整个行业形成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但在行业里,我们又能看到有一些分成,过去业务的结构性调控得相对比较好的平台,它的流动性压力就会比较小,甚至说可能大家没有太大的感知。如果业务结构包括新老客户的比例、出借人和借款人比例的结构、期现结构一些不合理的话,这些平台遇到的挑战就比较大。
过去五年,向上金服积累了一些忠实的老用户,如果没有这些忠实的用户,向上金服在这一波雷潮中是无法坚持的,就是这一批很忠实的用户,虽然说面临困难,依然能够坚持发展,当然我认为全行业也是这个样子,如果全行业没有这么一批忠实用户,那整个行业也很难长期持续下去。我记得在当时行业动荡最严峻的时刻(2018年8月份、9月份),向上的社群里面有很多老客户一度充当起了我们客服的角色,给其他投资者朋友们去讲解整个行业的实质,会去分析当前的情况,会去分析以后,甚至一度都被其他的朋友们认为是向上金服内部的员工,我觉得看着就挺好,因为整个行业环境是需要大家一起去维护,不是任何一个个人的力量所能够去左右的。
一视财经:有一些想离场的客户,他们真的有更好的其他的投资标的,会不会说他最近觉得P2P出事情比较多,我就转投别的渠道平台,可能转了一圈发现收益率并没有特别高,而风险一样很大,最终还是回到了P2P这块来?
袁成龙:我们一直在关注中国各方面的投资机会,老实说现阶段没有太多的,无论对想离场还是不想离场,对于所有人来说,没有太多的选择机会。今年各行各业都过得不太好,PE、VC、创投行业很艰难,P2P网贷行业也很艰难,金融行业,大的金融行业也不太好过,包括像制造业、外贸,影视等等一系列实体行业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于大家来说没有太多的选择。但要离场的确是因为这个行业过去的三季度以来的危机和风险,让很多可能对这个行业了解不太透彻的人看不明白,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恐慌。
一视财经:有什么样好的办法可以比较快地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吗?
袁成龙: 没有办法很快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的信心恢复肯定是很缓慢的过程。对平台而言,做好出借人的教育和保护工作,做好出借人的沟通工作,应该是整个这一轮行业危机下来,各家平台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出借人自己则要做好功课,尽量不要太受制于羊群效应的影响,还是要做好自己的分析工作,到底自己属于什么样的风险级别,想要去获取多大的收益,最重要一点,有了意识,一定要记牢了,收益和风险总体上还是具有对应关系的,如果说能识别这个风险是阶段性的或者说是非系统性的风险,那你就有可能从这里面获取到比其他人更好的收益,但这种收益的获取不是不劳而获的,它需要做功课,需要去识别,这需要付出自己的学习成本的。
四、大浪淘沙,谁能留下?
一视财经:对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您是怎么看?
袁成龙:很明显,监管部门在过去所发布的一系列监管举措里,基本上给网贷公司一个很明确的定位就是作为传统的金融行业的补充,无论从借款额度的限额也好,还是从各方面也好,它所要求网贷公司服务的是大量的小客户群体,而这些小客户群体就是目前很多传统的金融机构完全无法去覆盖的群体。这个分层,这个定位,真正的理性之后,大家都能在各自群体里获得长足的发展。我也不会去颠覆你,你也不会去吃掉我,就是一个互相补充。通过这样场景的发展,中国的普惠金融的市场应该会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发展。
一视财经:目前整个行业可以说是大浪淘沙的阶段,您觉得最后大概会留下多少的平台?这些平台是什么样的平台?
袁成龙:目前来看,一千家左右的全国的平台里面,真正提交自查报告的平台据我了解也就五百家左右,剩下的平台至少都认为是自己无法长期经营下去的时候,连自查报告都没有提交,没有提交的,可能就放弃了,所以说能够留下的平台大概也就两三百家这么一个数量级。
至于留下来的都是什么样的平台?第一是合规,业务规范一定是过硬的,这是基础。 第二管理团队的经验一定是过硬的,因为这样的话,平台才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第三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一定是过硬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
一视财经:对于监管层,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袁成龙:在2018年8月份的时候,监管层一系列的动作和速度,实际上还是有效地遏制了整个行业风险无序爆发的态势。后续的建议,我是希望监管层能够速度再快一些,即明确一些东西的速度再快一些,一些标准的执行可以给整个行业再更多的时间。整个标准应该从严,但是整个行业去适应这些标准,需要有更长的时间窗口消化过去五年里面发展的现状。